睡不著—不要再誤用酒精、安眠藥和興奮劑!淺談《清醒時的晝夜節律障礙》(下)
(續上篇)
3. 延遲睡眠期綜合症 (夜貓子型)
患者總是很晚才入睡和醒來(例如,凌晨 3 點和上午 10 點)。這種模式在青少年時期比成年時期更為常見。如果需要為工作或學習而早起,則會導致日間睏倦;患者表現為學習成績差或早晨缺課。他們可以與選擇熬夜的人區分開來,因為即使他們嘗試也無法早睡。 輕度的睡眠延後(<3小時)可以通過不斷的早起以及亮光療法來糾正,同時也可睡前1小時使用褪黑素輔助治療。 另一種方法是不斷推遲睡覺和起床時間(1~3小時/日)直至達到正常睡眠覺醒時間。
4. 睡眠時相提前綜合症(早鳥型):
這種綜合症(睡覺與起床時間提前)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見,在黃昏時採用強光,或是早晨使用遮光的護目鏡會有效改善。
5. 非24小時睡眠-覺醒綜合症:
這種綜合症很少見,以獨立的睡眠-覺醒週期為特徵。這種睡眠-覺醒週期有固定的時長,但通常>24小時,導致睡眠和覺醒時間每天延遲1~2小時。這種障礙常見於盲人。褪黑激素受體激動劑可提高夜間睡眠時長,且在患此疾病的全盲患者中減少日間睡眠時間。
6. 睡眠時相變異型之節律紊亂
這類患者在一個24小時內的睡眠質量與時間正常,但是整個週期與社會大眾的步調有明顯落差,例如社會大眾是在白天工作與社交,但是患者卻是從早上10點睡到傍晚6點,這造成社交上的時差困擾。這類患者運用光療,可以逐步改善。如果病人按照自身的晝夜週期,不在乎社交時差,則身體不表現出不適的症狀。
☆☆睡眠障礙有七大類,若想進一步了解睡眠問題,歡迎與獲有美國賓大醫學院睡眠醫療認證的醫師為您諮詢分析,協助您夜夜好享睡喔!
產品故事集